[導讀]說到底,無論對什么智能產品而言,人機融合智能涉及的終究不僅僅是科學問題,更是復雜性問題,關涉眾多領域
為什么許多智能產品總是感覺粘性不夠呢?許多小孩子玩一會兒就丟到一邊去了,更多大人們甚至連兩分鐘熱度都沒有,看兩眼就會抱著智能手機聊天、看書、追劇、玩游戲去了!有人也許會問,為什么智能手機咋就這般人見人愛呢?究其因,不外乎上可組群,下可單挑,左可得瑟,右可局氣,人機環境系統渾然一體,不覺心流悄然實現吧!
說到底,無論對什么智能產品而言,人機融合智能涉及的終究不僅僅是科學問題,更是復雜性問題,關涉眾多領域,在這千奇百怪、又復又雜的事物中,有個頭緒非常值得關注,那就是人的欲求/能力與物、環境的適配性,翻譯成高大上的哲學語言就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而要解決這個貌似無解的問題,最令人激動的橋梁和途徑就是意向性生成問題的透明化,即意識是如何產生的問題!說白了,意識的本質和主要作用就是將各種對象組合起來產生有意義的結構,所以意識根本上就是經驗,一種內化了的經驗,所以人們常常把“意識經驗”和“經驗意識”掛在嘴邊上。這種意識經驗的形成來自于馬克思的實踐、維特根斯坦的游戲以及大家日常的各種交互,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正可謂,世界和萬物是由相互作用的關系構成的,智能也是因此而生成的,沒有關系就沒有智能,也沒有世界和萬物。這些關系千變萬化、千頭萬緒、千奇萬怪、千山萬水、千秋萬古、千糾萬纏、千算萬算、千態萬勢……在這千千萬萬之中,不妨簡化為兩類,一類客觀存在,一類主觀意向,也可簡化為一實一虛,虛實結合猶如復數一般更難計算,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恰似陰陽魚游弋于八卦之間。萬物互聯,人機交融,所有事物都在關聯,或顯或隱,平時之際不是不聯,主要是時機未到,時機一到,風馬牛也相及,杯蛇即弓影,猴子可撈月,白駒不過隙,天馬可行空,意義、價值分布式虛構,協同、組織開放性實在,風俗習慣沉淀出因果,數據信息彌聚為相關……究其因,一多分有可能性+多一共生現實性共同使然吧!其中如何把開集問題、逆問題、隱含意圖這三個智能障礙解除以實現測得準、較完備、有可能的洞察力,也許是未來人機智能完美融合的標志性事件吧。
但從目前人機融合智能研究現狀來看,距離上述目標的實現還遙遙無期,答案比較明顯,目前研究這個領域的絕大多數研究者不具備“以人為本”的研究力。這也使得人機融合智能研究領域與經濟學領域的研究很相似:主流人機融合智能/經濟學訓練的科學家/經濟學家就越來越遠離人性的思考。當下科學家/經濟學“匠人”們的主要工作,就是反復搜集數據、打磨數據、處理數據,找到那個能夠左右人機融合智能/宏觀經濟發展趨勢的變量,以此驗證復雜數理模型的現實有效性。用虛假的數學方法把一個認知/經濟分析的體系加以公式化和形式化并假設所牽涉到的各種因素之間全然相互獨立;這種做法的最大的弊端在于:一旦各種因素之間全然相互獨立的假設條件不能成立,那末,它就會失去其說服力和權威性……在近來的“數理”人機融合智能/經濟學中,只能代表拼湊之物的部分實在太多了;這些部分的不精確程度正和它們賴以成立的假設條件是一樣的。假設條件使那些作者們能在矯揉做作和毫無用處的數學符號中,忘掉現實世界的復雜性和相互依賴的性質。
前兩天,有位朋友說:20世紀人類思想的最大進步,不是絕對/肯定性理論的發現,而是相對/否定性原理的涌現:1905年、1915年愛因斯坦創立的狹義/廣義相對論,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的不確定性原理,哥德爾于1931年提出來的不完備性定理,1951年阿羅在他的經濟學經典著作的《社會選擇與個人價值》一書中提出的不可能性定理(指不可能從個人偏好順序推導出群體偏好順序)……,仔細想來,很是有些道理,古今中外的小孩子們除了被灌輸的“爸媽”之外,最先自主說出來的往往是:不(no)、沒有、別等否定詞不是,如此看來人類真的在長大了!
1934年,阿加莎·克里斯蒂以大蕭條為背景,寫下了她的杰作《東方快車謀殺案》。或許正和這部小說的情節一樣,人類社會的經濟危機/人機融合智能從來不是某一個經濟變量/認知參數所促成的結果。兇手/干擾變量有很多個,而那被謀殺的,正是人性永無止境的欲望。如果說人機融合智能的意義因創造而生,且永無休止。特里·伊格爾頓指出:“我們至少可以肯定,意義總是越挖越多。邏輯上不可能有一個終極意義,一個終結所有闡釋的意義,因為它本身也需要闡釋。既然一個符號的意義來自于它與其他符號的關系,那么,就不會有一個終極的符號,正如不會有一個終極數字,或終極之人。”也許有意義的人機融合智能,正在于對思維與存在之間意義的不斷地追尋之中。
當前,正常人決策時,頭腦里不但常常會出現兩個相反的想法,而且會產生多個兩兩相關的比較想法,A>B,B>C,但結果不一定會是20世紀的C>A,還可能是21世紀的C<A。人類的思想也許正從“不是……就是……” + “如果……那么……”思維漸漸向“和……都……” + “存在……應該……”思維轉變吧!
評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