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家庭已經步入“有車一族”的行列。可在出行愈發便捷的同時,尋找停車位逐漸成為大眾出行的新難題。
在停車行業“停車難、停車時間長、車位浪費、繳費慢、停車場設備老舊、落后”等問題需產業升級的背景下,智慧停車應運而生。
各大停車APP的推出也受到了很多車友的歡迎。例如北京2021年新增3300萬筆ETC交易,截至11月底,北京已有8萬多條道路停車泊位支持ETC自動繳費。
事實上,在這幾年的發展中,智慧停車已經形成有效的市場示范效應,用戶規模不斷擴大,進入高速發展期,但智慧停車在實際運用卻存在落地困難等方面的難題。站在更為長遠的發展階段,智慧停車可以說是一個充滿機遇的行業,但挑戰也不可謂不小。
智慧停車3.0時代的三強爭霸格局
縱觀智慧停車行業已經經歷了基礎信息化、平臺聯網化、無人化管理三個發展階段。
從最初的入口免人工可自動識別車牌、自動放行到如今電子支付發展可進行無人化管理,實現線上支付或者是利用ETC自動扣費,車主從入庫、繳費到出庫一系列操作皆自助完成,推動整個行業向前邁出一大截,進入智慧停車3.0發展階段。
在智慧停車不斷發展的同時,外界對它的發展也尤為關注。不但有傳統的停車服務企業、央企、國有企業的身影,大型互聯網公司等跨界者也紛紛加入。
· 2018年,阿里戰略投資停車相關企業后,于2019年正式試水城市級智慧停車市場,以2329萬元完成并交付杭州城市大腦停車系統1.0版項目;
· 2020年,阿里云正式發布新一代輕量化無人值守停車場服務方案——知位停車系統,進一步加深布局;
· 2019年,海康威視專門成立了一家面向智慧停車市場的子公司,從提供設備到系統集成到獲得運營權分取一杯羹;
· 2020年騰訊云也首次對外公開了自己的智慧停車解決方案。
同時,也跑出了諸如捷順科技、銀江技術、五洋停車、安居寶等垂直領域內的上市公司。行業形成了以泊鏈、捷順、科拓為主的“三強爭霸”局面。
目前,泊鏈專注于支付,提出停車無人化并引入支付分潤和廣告分潤,提出“共享值班室”的超前理念。通過對接泊鏈聯盟的SDK或API,實現多場景,多渠道自由支付方式。并為賦能鏈接的停車設備廠商及各互聯網停車平臺提供無人化中間件解決方案,將已有停車場管理系統升級成無人化自助繳費的停車場。
截至1月4號,中國停車數據互聯互通平臺泊鏈聯盟發布了“2022年元旦·泊鏈停車數據報告”,數據顯示,元旦期間泊鏈聯盟聯網交易訂單支付筆數突破211.8萬單,聯網交易停車場數突破33872個。
而捷順科技,作為行業中發展較早的企業,由生產車牌自動識別道閘起家,其后在董事長唐健的帶領下提出“硬件+生態”的發展戰略,實現從智能硬件設備提供商向提供全生態業務的綜合服務商全面轉型。
旗下的捷停車將智慧停車的“人-車-場-位-樁”串聯起來,與B(車場端)、C(車主端)、G(政府端)、S(商戶端)、X(生態端)等各端的合作伙伴互聯互通,建立了一種新的停車生態。目前,捷順科技覆蓋的國內停車場數量超12萬個,在300多個城市實現場景覆蓋,累計用戶數超7300萬。
科拓也是行業中入局較早的企業,是專業的智慧停車解決方案提供商和城市級智慧停車運營商,業務涵蓋智慧停車解決方案、車場運營管理服務、互聯網智慧停車平臺等版塊。
還基于“云技術+移動支付+人工智能”技術基礎打造的“云端+本地”雙重服務體系,以此為核心的無人收費停車場管理體系已成功應用于數千個停車場。截至目前,覆蓋的智慧停車場數量為8889個,接入公司速泊智能停車云平臺的停車場共有2620個。
這三者憑借著自身的聯網交易停車場數量、聯網交易訂單支付筆數和模式在智慧停車行業中形成“三強爭霸”的新格局。只是,智慧停車行業雖已經歷了三個時期的發展,但一些行業性的難題卻不是短時期內可以解決的。
智慧停車沒那么“智慧”
雖說停車行業在向智能化的方向上轉型,但是不難發現它智能化的程度還不夠高,并且還有如停車信息資源分散難以整合、停車位缺口大、車位利用率低等問題限制著智慧停車行業的發展。
首先是各種類型的停車資源各自為政,難以整合。在國內停車市場這個傳統職業中,員工的身份很復雜。既有經營公共資源的官方參與,也有來路多樣的商業運營,還有壟斷一地的個人所有者。而停車場又應用于不同的場景,有醫院、辦公樓、體育場、商場等等,由于不同應用場景的所有權不盡相同,在資源、利益協調時較為復雜。
其次是智慧停車應用種類眾多,但信息不共享。由于我國智慧停車行業從2014年開始才邁入較為快速的發展時期,但相對其他行業的發展時間來講,確實較晚。且行業參與者眾多、參差不齊,造成各類系統覆蓋的停車場范圍不盡相同;加上現在各大停車APP 的資源并不共享,給使用者造成了使用上的一些困擾。
香港《世界華人》雜志編委和靜鈞也曾表示,智慧停車APP最大和突出的問題是系統不兼容,導致信息共享遇到技術與資本壁壘,違背了智慧停車盤活存量市場的初衷,形成人為的信息孤島。在給使用者帶來不便的同時,給停車場管理方、城市管理者也造成了較大的管理困難。
而且,現在的智慧停車智能化程度還不夠高。大部分車場還都是閘機加本地管理系統,有官方數據顯示,當前我國有超過100萬個停車場,但是支持電子支付的停車場僅占20%左右,也從側面反映出只有部分企業在向智能化方向邁進,還有一大批企業管理的停車場“落伍”與智能化的浪潮中,這也不利于整個行業的向前發展。
而最主要的一點在于停車位缺口大卻又存在利用率低的現象。據官方數據顯示,據公開資料顯示,截止2021年9月,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3.9億輛,其中汽車保有量達2.97億輛。但是我國大城市汽車與停車位的平均比例約為1:0.8,中小城市僅為1:0.5,很顯然汽車的增長量和車位的增長量不成比例,基本車位供給短缺。
以杭州為例,其公共停車位的周轉率僅為0.47次/天,利用率僅36.1%,在車位緊張的情況下,利用率較為低下導致停車位未被合理利用,而其他地方的停車位又緊缺,如何降低車位空置率也成為智慧停車發展所要解決的問題。
不過,雖然有這些問題存在,但是隨著智慧城市和智慧交通進一步發展,智慧停車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會倒逼著企業進一步發展,更何況隨著汽車保有量的進一步增加,大眾對智慧停車的需求不斷加大,行業市場也將更加豐富。
抓住升級換代的市場空缺
行業的發展離不開市場、國家與企業共同參與,智慧停車行業在未來市場變得更豐富的背后也離不開這些主體的共同推動。
一方面是市場需求的不斷增大。企業方面,更早之前停車場管理就是做基礎的管控,而現在車場想要降本、提質、增收,車主需要提升體驗和安全保障,停車場因設備落后等因素也將逐漸更新換代成智能停車場,讓智慧停車擁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間。
消費者方面,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大眾的消費能力提高和汽車行業政策的扶持,汽車行業近年來呈現快速增長態勢。根據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中國每千人汽車保有量遠低于美國、澳大利亞和日本,還有提升的空間。這也側面反映出我國居民擁有的汽車數量將越來越多,相應的也就對停車場系統的需求加大。
隨著大眾消費區域的擴大,智慧停車的應用場景也將更加廣泛,不再局限于各種塔頂的大型智能停車場系統,如商城、機場、體育館等,各個生活小區也會使用到智能停車場系統,而且將會應用的各地級市,市場將會進一步擴大。中商產業研究院預測,我國智慧停車市場規模將會從2020年的154億元增至2022年的200億元,相關企業也將得到多大的空間進一步壯大。
另一方面,智慧停車行業背后有著國家和各省市政策的支持和推動。如2021年的《十四五規劃》中提出了加快交通、能源、市政等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都凸顯出我國在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對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智慧停車的看重與支持,也從更高維度指導了停車行業的發展方向。
此外,也不乏像泊鏈這樣的企業共同推動整個行業向前發展。如泊鏈聯盟董事長楊義平表示,停車不是某一家公司就能做好的,它必須是很多家公司組成一個聯盟,一起把它做起來的。捷順的捷停車也全面對外開放賦能,鏈接合作伙伴、共建場景等,使得合作伙伴能夠通過“捷停車·服務商”模式加入到這個開放的平臺,實現增值創收;為整個行業朝著更加開放的模式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總的來說,在政策鋪墊以及人工智能、5G技術等的共同推動下,將帶動市場對智慧停車的巨大潛在需求。但不管是新格局的形成還是其他跨行業競爭者的涌入,智慧停車領域想要向更加成熟的階段發展還需各企業一起打破信息孤島,實現整個行業信息互聯互通、智慧融合。屆時,才能統一協調人-車-路-場,達到真正理想的智慧停車狀態,使得整個行業發展得更成熟。
本文來源:新工業洞察
參與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