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紅外夜視技術的起源和分類
關于紅外夜視技術的起源,要追溯到上世紀20年代。1929年L.R.Koller發明了對近紅外光靈敏的Ag-O-Cs光電陰極;30年代中期,荷蘭、德國、美國各自獨立研制成紅外變像管。夜視技術最早使用于軍隊,在二次世界大戰后期,德國為了滿足戰爭的需要,開始研制主動紅外夜視儀。1944年研制成功后,立即裝備了裝甲部隊。采用這一技術的“豹”式坦克立即在夜戰中占據了上風。然而此時的德國已是風雨飄搖,二戰結束時,前蘇聯繳獲了大批紅外夜視儀,而美軍則撈到了大部分研究資料。50年代末至60年代,主動紅外夜視儀在北約部隊中形成了系列裝備。前蘇軍也在50年代末研制成功主動紅外機槍瞄準具和夜間觀察儀、車輛駕駛儀等,并裝備部隊。(資料來源于網絡)
目前夜視技術根據工作原理不同,可分為可見光補光技術、微光夜視技術、被動紅外線夜視技術(又稱為熱成像夜視技術)、主動紅外線夜視技術這四大類。可見光補光技術就是采用普通白光LED作為補光光源,近幾年業內開始采用。人們常用伸手不見五指來形容夜間的黑暗,但實際上,夜晚并非漆黑一片,仍然存在月光、星光和天空的氣體輝光,這些光被稱為微光。微光夜視系統就是將微弱的自然光圖像,通過影像增強器轉變為增強了百倍甚至幾萬倍的電子圖像,再將增強的電子圖像轉變成為可視的光學圖像的一種夜視技術。那么說起紅外熱成像夜視技術又稱為被動紅外夜視技術,與微光夜視一樣,熱成像工作時也不需要附加的光源,是一種被動夜視技術。但它與微光夜視儀的工作原理截然不同,微光夜視儀依靠增強自然光進行工作,而紅外熱像儀是利用景物本身各部位的溫差及景物與背景間的溫差來成像,即紅外熱成像系統是通過直接接收目標物體自身發出的紅外線來成像的。主動紅外夜視技術是由紅外燈發出波長為780nm-1100nm的紅外光去照射被觀察的景物。這個波段的光線人眼無法識別,但CCD等成像器件可以感應成像,從而達到增強夜視效果的目的。目前安防業主要采用主動紅外夜視技術。
安防夜視技術應用之現狀
其一是∮5紅外燈的應用。早期的紅外夜視采用∮5紅外燈作為補光光源,由于這類燈功率小,出光角度大,所以這一時期的紅外光能照射的距離在20-30米。這類紅外燈也主要用在固定的普通紅外槍機及紅外半球產品上且產品大多用在室內。
∮5紅外燈的典型應用產品
聲明: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自其它平臺,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觀點及立場。若有侵權或異議請聯系我們。
千家智客微信公眾號
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千家智客微信公眾號(qianjiacom),隨時隨地知曉智能行業天下事!